過往,較多研究探討失胎對婦女的身心影響,而對夫妻的挑戰則較少探討。為了更好地了解流產後夫妻在悲傷和應對方面的相互依賴,一項名為「同負一軛:探討失胎後伴侶在哀傷和應對中的相依模式」網上問卷調查研究於2024年9月至10月期間進行。
這項調查分析了通過社區網絡和社交媒體平台抽樣分折246對夫妻的數據。他們年齡中位數為37歲。大部分為已婚 (90%) 及有一名或以上子女 (61%)。大部份正在就業 (77%),並具大學或以上教育程度 (69%)。受訪婦女當中,大部份都是初次 (79%)曾經歷流產 (82%),而是次失胎發生於一年內(83%)。
研究結果
陳凱欣教授表示:「在失胎後,不少夫婦都受到抑鬱複雜性哀傷受困擾,這值得醫護人員的關注。」
當中有相當一部分(54%)的夫婦(無論是其中一方或雙方)在失胎後經歷了複雜性哀傷,需要轉介心理輔導:
- 69%的夫婦(無論是其中一方或雙方)經歷了複雜性哀傷。
- 在失胎一年內,大多數(86%)的夫婦(無論是其中一方或雙方)經歷了複雜性哀傷。
- 一年後,超過一半(65%)的夫婦(無論是其中一方或雙方)仍在經歷複雜性哀傷。
常見的反應包括:
- 難以接受失去孩子的事實。
- 情緒反應干擾日常生活。
- 持續出現失去孩子的影像或任何提醒失去的事物。
- 避免進行失去孩子前曾經喜愛的活動。
- 難以與他人(包括家人或朋友)建立聯繫。
近四分之一(23%)的受訪者經歷了中度至重度的抑鬱情緒:
- 34%的夫婦(無論是其中一方或雙方)經歷了中度至重度的抑鬱情緒。
- 在一年內,超過47%的夫婦(無論是其中一方或雙方)經歷了中度至重度的抑鬱情緒。
- 一年後,仍有31%的夫婦或個人經歷抑鬱情緒。
雙向應對對於夫婦應對逆境至關重要。對於那些共同應對水平較低的夫婦,他們的情緒健康受到顯著影響:
- 經歷中度或重度抑鬱症狀:夫婦(16%),妻子(21%),丈夫(7%)。
- 經歷臨床水平的複雜悲傷:夫婦(41%),妻子(24%),丈夫(12%)。
關懷社區的建議:
黃蔚澄教授建議:「臨床輔導人䝷應將哀傷和生育史納入常規評估。鼓勵夫婦互相分享他們的失落,而公眾則應該支持他們的分享。」
- 將哀傷和生育史納入日常評估。
- 鼓勵經歷失胎的夫婦彼此分享他們的失落,接受哀傷過程中的差異,並在需要時尋求支持。
- 鼓勵公眾支持失胎的父母分享他們的失落。
計劃總結及未來方向
- 在過去三年,計劃的失胎網上支援平台吸引了失胎父母、家人和朋友瀏覽有關失胎的心理教育資訊超過74,000次。此外,透過社交媒體發放有關失胎的資訊,接觸公眾人士超過560,000人次;助人專業學習平台則錄得超過 1,500人次使用。
- 根據服務使用者的意見,82%的失胎父母表示在瀏覽網站內容後,與流產相關的情緒困擾有所改善。100%的幫助專業人士表示,該學習平台增強了他們支持失胎父母的信心。
給公眾的信息
- 在失胎後,10%的夫婦經歷了中度抑鬱症狀,超過一半的夫婦經歷了複雜性哀傷,這值得醫護人員的關注。
- 抑鬱情緒不應該是心理評估的唯一指標,夫婦的哀傷水平可能更為相關。
- 建議受失胎影響的夫婦共同分享失落,並接受在哀傷過程中的脆弱和差異。
- 家人和朋友可以通過允許夫婦分享他們的經歷來幫助他們渡過哀傷。
- 賽馬會「小足.福」失胎支援計劃完滿結束。公眾對失胎的認識和關注,以及增強社區在失胎父母哀傷照顧方面的能力,對於持續項目的影響至關重要。
請按此瀏覽研究結果詳情。
傳媒查詢,請聯絡:
伍毅寧先生
賽馬會「小足·福」失胎支援計劃 項目經理
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
電話:3917 5582 |電郵:chrisnnl@hku.hk